2023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提名展
2023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提名展
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受到了各国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誉,已成为在中国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版画展览和文化品牌。双年展的连续举办不仅为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和中国版画博物馆开创了良好的国际交流环境,也为各国艺术家提供了同台竞技和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享誉国际的杰出版画艺术家,他们与观澜版画基地一起共同促进着当代国际版画艺术的交流和发展。由于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影响,原计划于2021年举办的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一再延期。过去几年,观澜版画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让版画艺术家备受鼓舞,观澜和各国艺术家之间的相互牵挂和支持,也增添了国际版画界的温暖和信心。自2023年春回大地,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逐渐复苏,在这个时候,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各国版画艺术家对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与日俱增的期盼。为了回报中外艺术家的支持和厚爱,传递来自中国深圳的信心和希望,观澜版画基地和中国版画博物馆创新展览模式,以提名展的方式举办本次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2023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提名展由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举办,中国版画博物馆承办。为了推崇创意、彰显个性,同时坚持“专业化、国际化、精品化”的高端定位和“高标准、重内涵、展精华”的办展要求,展览组委会特邀12位中外版画艺术界极具学术性和代表性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提名入选作品和评选获奖作品。提名展的理念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中外艺术家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共有93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报名参与,经过评审委员会的甄选和提名,共有263件作品入选本次展览,其中来自中国的122件作品由中国评委从全国范围内提名选出;外国141件作品由中外评委从来自国外的1306件报名作品中提名产生。在各国艺术家的高度关注下,此次展览最终获奖作品的产生,也必将在国际版画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版画是世界共享的国际艺术交流语言,当下世界局势风起云涌,人类和平发展的主题遭遇严峻的挑战,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提名展在2023年举办更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此次展览是一场久违的视觉盛宴,也是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和创新发展,在这个展览中,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人在观澜的平台上分享版画艺术之美,并以版画为“媒”,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民心相亲”。随着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提名展的举办,我们相信,将来会有更多观念更新、技艺精良的版画艺术在观澜的平台上精彩呈现并走向世界。祝愿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和中国版画博物馆在各国艺术家的支持下谱写更多精彩篇章。
2023第七届中国青年版画展
2023第七届中国青年版画展
中国青年版画创作的新趋势我们目前经常使用的“版画”一词来源于日本,相对于传统的雕版印刷来说版画特指艺术家单独创作的具有原创性的版画艺术作品,这样版画相对于传统雕版就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后来随着美术学院的建立,版画则成为了一个艺术学科,并逐渐丰富起来。从媒介材料来划分版画至少包含有木版、铜版、石版(PS版)、丝网版、数码版;从艺术价值属性来划分版画又被分为了原创版画和复制版画;从空间形态来看,版画创作也从二维走向了空间,甚至从静态走向了动态。因此,我们发现“版画”的原有内涵已经不能涵盖实际发生的版画创作现状。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版画”这个事物的发展历史,在变化的大趋势中什么一直没有改变,显而易见,是“Print”、是印刷,因此我们试图用“Print Art”即印刷艺术来概括这些创作实践。英文中的“Print”描述的是一种工作过程,是将模版的图像通过印刷的方式来完成最终的作品,从这样的角度来说,是印刷引申出了版画,而在当代,版画也正向最初的艺术形态回归,这种回归不能看做是倒退,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假设如果用print艺术来代替版画艺术这样的表述时,我们会发现“print”艺术既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又在传统版画的概念上有所扩充。从呈现的形式来说,“print”艺术既包括了传统的版画类型,也包括了一些新兴的技术,如数码版画、电子插画、数字输出方式的摄影、艺术家书、限量出版等等。实际上,给事物以新的概念界定的目的是挖掘媒介更宽泛的可能性,以及更为准确的建立评价体系。最近十年以来的中国青年版画创作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坚持传统意义版画概念的创作,这类作品强调了形式上对于版画的规定,在版画的本体语言以及作品内容上进行了更多的探讨。而另外一类则强调了从版画出发,或是使用了版画的概念,或是强调了版画的应用等等。中国青年版画展开始于2011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年版画展览平台,而很多前沿问题的思考就是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主要工作,包容更多类型的作品汇集到这样的平台,形成对话交流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也是我们举办中国青年版画展的目的。因此我们确定将第七届中国青年版画展的主题设定为“Print艺术”,未来会以双年展的周期,持续探讨与版画、印刷有关的艺术形态。中国青年版画展举办的12年来得到了很多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深圳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还包括此次参与联合主办的中央美院版画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嘉德拍卖,作为策展人,我也借此机会表达衷心的感谢!首展过后,我们还将巡展至清华美院、嘉德艺术中心等机构,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康剑飞中央美院教授
野田哲也的日记
野田哲也的日记
野田哲也1940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1959年进入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学习,1963年留校任教,1965年在东京艺术大学获得绘画硕士学位,现为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 。野田哲也是日本当代版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版画创作和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越。他以版画的方式记录生活,开创了影像与传统版画相结合的独特创作技法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在艺术观念不断变幻、社会生活剧烈变迁的当代,他超越半个世纪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和主张,并以淡然的态度将一种不变的版画创作风格进行到底。野田哲也以自己拍摄的照片为灵感创作版画,他希望摆脱理想式的美化,追求一种特殊的普遍性,注重个体体验与人性。他的作品记录了他不同年代的生活点滴,蕴含着对亲友的关爱,对物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这些逾越半个世纪看似平常的版画掠影,像岁月长河中时光的轻声细语,交织成悠长的生活诗歌。安然自在的人物,默然的静物,宁静的景致单纯而真实,画面背景大面积留白,简约而淡雅,透露着“浅、清、淡”的美学情调,有一种朦胧、不可言传的美感,体现出含蓄、深邃的“幽玄“之美,抑或质朴自然、若明若暗的“侘寂”之美。野田哲也的艺术不仅具有天然自成的日本美学意境,也融汇了东方的禅宗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人文精神,在国际版画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次展览共甄选野田哲也50多年来创作的版画56件在齐凤阁版画史学馆举办展览。秉持学术引领和国际化的办展理念,史学馆将中外版画名家个案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从艺术史的角度在国际范围挑选优秀版画家举办个案研究展,希望此次展览能让我们在“野田哲也的日记”中拥有美的感动和共鸣。
藏珍—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现当代大师版画展
藏珍—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现当代大师版画展
中国版画博物馆通过收藏和展览活动这两个主要支柱,继续履行其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基本使命。我们见证了这一有意义且坚定不移的文化政策在各个层面上的前瞻性、连续性以及一致性,这也是对版画艺术保存、发展和传播的美好愿景。中国版画博物馆的收藏建立在对艺术的深入了解和更高的品质标准之上,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同时,作为一种传统的延续,具有对历史和艺术的责任感。艺术品收藏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图像和每一幅独立的作品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们代表着创造者的物质化精神财富。因此,收藏对于艺术家来说也至关重要。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系统化、评估和比较,追求更全面的理解。今天,中国版画博物馆再次敞开大门,让我们与世界高水平版画艺术相遇。本次“馆藏现当代版画大师展”呈现的是本年度的收藏精品。作品来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他们是艺术的创新者,代表了一个艺术时代的著名画家,他们开创了新的风格和方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此外还有 21 世纪初的当代杰出艺术家的作品。这一收藏系列并列呈现了不同风格,不同观念的交锋与碰撞,呈现了现实主义之后艺术运动的印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及其派生: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新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艺术……。贯穿其中的主线是表现主义极具感染力的风格,其主要审美目标是情感的冲击与表达——这种强大的表现力来自扭曲的形态,有力的色彩和线条。与之相对应的是新技术时代的波普艺术作品,以及日本艺术家融合现代现实主义与抽象艺术的作品。这些藏品是整个博物馆藏品的一部分,是通过著名艺术家的努力、专业和艺术学识创作的。举办这种水准的活动需要奉献、专注和高度的专业精神,中国版画博物馆的团队充分地展现出了这些品质。如今,中国版画博物馆藏品丰富且不断增长,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从世界各地精选了近2万件视觉表现形式多样的版画作品。这些藏品不是量的积累,它已经成为一个有着个性形态和独特灵魂的活生生的有机体。这是一个艺术事业,要让藏品发挥艺术品的价值,需要艺术家具备两种美德:热爱和耐心。认真和品味也是必不可少的。收藏的崇高任务是在最光明、最纯洁的领域——即艺术创作的领域——构建一个世界。这也是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思想:“收藏,就像艺术品一样,力求从本质上成为宇宙的完整缩写……”维力科·马瑞彻夫斯基 博士
风景的意义-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风景版画展
风景的意义-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风景版画展
如果说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滋养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产生了诸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美学思想,以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那么,欧洲的文艺复兴则孕育了西方风景画。16世纪初,丢勒在他的美学文章中提出“艺术存在于自然中”,西方画家们就这样不停通过感悟和实践,一步一步探索“美”与大自然的关系,直到17世纪,在荷兰画家的努力下,风景画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画种。18世纪和19世纪,艺术家对风景画有了越来越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英国风景画家透纳认为:“风景画能够传达出全方位的艺术、历史和情感意义”。随着绘画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西方哲学家们也在不断发展源自大自然的艺术美学,主张用艺术之美陶冶情操,展现人性。康德认为,“一个转向那大自然之美,且在艺术判断上品位高雅的人,有着美的灵魂”。梅洛·庞蒂说:“艺术家就是要捕捉人们没有看到就投身其中的景观(spectacle), 并将其传达给人类心中最‘人性’的部分。”如今,随着当代艺术观念深入人心,一些人开始深入挖掘“风景的意义”。美国哲学家约翰·萨利斯从哲学角度对中外风景画进行审视,提出风景画的三种含义:即“大地的、自然的、场所的”。认为风景的含义就是“风景的自身显现”等观念,为风景绘画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次展览很荣幸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展览分为:“自然的回归”、“隐匿的风景”和“风景的共振”三个版块,共展出中外风景版画作品58件。从风景题材的表现,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自然、对自我以及艺术本体的认识和态度。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曾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这些刻画风景的艺术家都是心灵极为丰富、细腻和敏感的人,他们能看到风景的冷暖,听见风景的歌声,他们能捕捉到大自然的精妙光色和独特意义。但他们恰恰选择了具有概括、简约精神的版画,用以少胜多的色彩关系来刻画无限丰富的大千世界。
百作贺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版画作品展
百作贺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版画作品展
百年奋斗路,百作贺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百年奋斗、百年辉煌的伟大实践之中,中国的版画艺术家本着真挚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历经救国救民的火热斗争、艰苦条件下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直以来紧随时代的步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在,不同年代的版画家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以铁笔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一个世纪之中的奋斗史诗和浪漫篇章。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我们特隆重举办“百作贺百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版画作品展”。此次展览紧紧围绕建党百年的主题,分为星星之火、峥嵘岁月、改天换地、精神永恒、奋进时代五个板块,甄选极具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版画精品100件,涵盖各个时期版画名家作品和少部分当代优秀青年版画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中国共产党顽强奋斗,带领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恢宏画卷,抒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经典篇章,也让当代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途的滚滚历史洪流中拥有跨越时代的共鸣,并从中获得滋养,激发灵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铸就新的辉煌。版画作为最具革命精神的画种,在中国百年发展的伟大征途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版画艺术家们依然要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在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的同时,激励中华儿女团结进取、砥砺前行,在艺术的共鸣中,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我的深圳故事—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版画邀请展
我的深圳故事—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版画邀请展
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成立使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崛起为一座现代化都市,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又把一个“文化沙漠”变成了“文化绿洲”、文化大市。这充满传奇色彩的40年,是由一个个不平凡的历史瞬间构成的,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镜像是由一个个鲜活个体的深圳故事构成的,其中,版画家在深圳的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带着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从祖国各地移居到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诱人的城市,或工作在管理岗位或拼搏于文化、教育战线,以其不懈的努力与聪明才智,把深圳建设成了令世界瞩目的版画重镇。就深圳版画家的结构而言,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画家群,大都接受过专业训练,多年坚持版画创作,有些在国家级展览中屡获大奖,成为中国版画界某一版种的代表性画家,近年一批青年版画家相继崭露头角,逐渐在全国产生影响,使深圳版画充满希望。—— 学术主持:齐凤阁本次展览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展示40位深圳本土艺术家的版画创作和成长历程;第二篇章通过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版画活动,展示深圳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与特区共同成长的故事;第三篇章展示版画家描绘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区建设的繁荣景象。参展艺术家所呈现的不仅是他们自己的艺术追求,更是这个火热时代的缩影和代表。这些艺术家通过版画作品和影像、图片、文字等内容,综合立体的展示艺术工作者与特区共同成长的故事。希望借由版画艺术的微视角,使观者能从中感受到深圳四十年来城市建设的壮丽诗篇,并以版画之名见证深圳,致敬深圳。—— 策展人:梁宇
聚焦—2022 北京冬奥会版画交流展
聚焦—2022 北京冬奥会版画交流展
“聚焦——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国际版画交流项目”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联合主办的国际版画展览项目,此次项目在北京画院的展览也非常荣幸被纳入“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第22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整个项目还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观澜版画实践与教育基地、北京文奇首艺、青岛美术馆的大力支持。2021年项目启动之初,观澜版画基地就联系并邀请了当代国际版画界较为活跃的艺术家,以北京冬奥会为主题精心创作既有版画艺术价值,又能体现奥运精神的作品,创作成果于2022年1月18日在中国版画博物馆开展,并将在青岛美术馆等专业场馆巡展。此次展览活动旨在加强各国艺术家在中国版画创作展示平台上的深入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对北京冬奥会及其冰雪比赛项目的了解和关注。这些佳作的集中展示,是各国艺术家以版画这个国际共享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冬奥会在北京举办的热情期待与美好祝愿。版画自古以来是记录和传播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一种艺术交流语言。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世界各民族休戚相关,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更加需要相互了解,更加需要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心相通”则在于文化的深入交流。版画作为视觉艺术最为大众化的媒介之一,因其复数性、包容性,传播的便捷性,以及制作和展示活动的国际性,成为世界各国艺术家都能平等参与,国际交流极为深入和频繁的画种,在国际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虽然版画最早起源于中国,但版画是印刷的艺术,世界各大文明也都有自己的版画,各国对于版画艺术没有外来文化的陌生感。所以版画一直以来能够很好 地促进各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人们的“民心相亲”,对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庆祝冬奥会在北京的举办,我们邀请了世界各地的版画艺术家一起以版画艺术创作来共襄盛举,为中国北京“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季奥运盛会贡献国际版画界的才情和力量。此次北京冬奥会主题的创作和展览活动得到了世界各国艺术家的热情参与,最终我们共甄选了42个国家53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这些艺术家分别来自中国、越南、美国/古巴(双国籍)、乌克兰、英国、泰国、叙利亚、斯里兰卡、西班牙、韩国、南非、斯洛伐克、新加坡、塞尔维亚、俄罗斯、罗马尼亚、葡萄牙、波兰、巴勒斯坦、巴基斯坦、马其顿、荷兰、尼泊尔、摩洛哥、墨西哥、拉脱维亚、科索沃、意大利、爱尔兰、伊拉克、印度、匈牙利、希腊、德国、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智利、保加利亚、波黑、孟加拉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早在2017和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深圳观澜版画基地举办的“‘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版画创作项目”就邀请了四十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亲赴观澜版画基地驻留创作,并成功在北京故宫、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深圳中国版画博物馆、以及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等高端场馆举办展览。由于新冠疫情,此次北京冬奥会版画项目,各国艺术家均在自己国家完成作品的主要创作,并通过数字化的云视频通讯技术与观澜版画基地的技师们在线交流,进行远程合作印制版画作品。此次各国艺术家围绕北京冬奥会的版画创作活动是我们和外国艺术家国际合作的成功尝试,拓展了国际版画艺术交流的全新模式。本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响应了北京冬奥会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的倡议,加强了北京冬奥会和奥运精神在各国的传播和亲和度,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艺的时代风貌和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元风采。世界各国艺术家通过版画描绘了冰雪运动的魅力和特色,并以铁笔隽刻“世界文明之美”、“中国文化之美”、“北京奥运场景之美”,尤其是奥运健儿在冰雪世界满怀激情的“运动之美”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之美”。鲁迅认为版画是“刚健、分明”、富有“力之美”的艺术,因此冬奥会主题版画创作不仅是“艺术之美”和“力量之美”的结合,也是版画艺术美学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完美融合。2022北京冬奥会让全世界聚焦中国北京,而此次冬奥会主题版画展则荟聚了各国版画艺术家的热情和才华,他们的艺术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观念、版画技艺,以及对北京“冬奥之美”的颂扬,表达了在奥运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引领下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着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这些作品的集中展示,也让世界通过创意无限的版画艺术共同分享北京冬奥会的精彩,分享公平竞争、相互理解、团结友爱的奥运精神,让不同文明、不同种族求同存异,并肩书写和平发展的壮丽诗篇,携手一起向未来,绘就共同进步的美好画卷。
高原礼赞—徐匡版画艺术展
高原礼赞—徐匡版画艺术展
与徐匡先生相识缘于观澜,十几年一路走来,观澜版画基地和我,每一段成长都有徐匡和阿鸽两位先生的关爱和指导。成都的热辣火锅,都江堰画室香甜的桂花酒,汶川地震捐赠义卖时的慷慨担当,每次需要帮助时的有求必应……对于我,对于观澜版画基地都是美好的记忆,像桂花酒一样绵甜的感觉时刻回味。对观澜版画基地的厚爱扶助,那份情谊我们都深深的珍藏。徐匡先生见证了观澜版画基地最初的成长,时至今日,提起观澜,先生总是满脸幸福地说:“我们一起在观澜为中国版画战斗过!”。所以为徐先生在中国版画博物馆举办个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望和荣幸。徐匡先生是一个时代艺术趣味的引领者,是当代中国版画大家,从事艺术创作60余载,他以充沛的情感和不断推出的力作在中国美术史上刻下了浓重的一笔。他出生于战争年代,接受过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学院附中系统的美术教育,又投身于四川版画的创作队伍中,他的创作始终执着于生活,关注人民,讴歌新中国广大人民和普通劳动者,表达对美和生活的无限热爱。不管处于任何阶段,徐匡先生没有迷茫,他始终坚定的贴近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早期的主题创作他能把抒情性和主题性有机结合,通过人物塑造表现辽阔的意境,富有诗意和生活感。文革结束后他刻画的阳光高原,藏族人民,准确的表达了藏族同胞独特的精神性,一种对抗严酷生存环境的精神力量,一种超脱于苦难的生命价值和幸福观念。徐匡先生擅长使用精细的素描造型、刀法,他所塑造的藏族人物形象充满阳光感,没有任何色彩表现的黑白木刻反而更强烈的衬托出高原的气候、空气、阳光和皮肤的质感。在古稀之年他仍然与时俱进,在刀与版的关系上不断探索,开创性的进行独版画创作,用刀和版塑造更为立体和厚重的人物形象。每次看徐匡先生的画都会有新的震撼和感动,他刻画的草地能感受到有微风掠过,有疏雨洗过,他画中的藏族男性阳光、纯朴,女性美丽、坚韧,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画面依靠场景、衣着、动作等情节营造着质朴、深刻的情感氛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平静的精神力量和品格,一种对高原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礼赞,能感受到中国版画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本次展览是中国版画博物馆20世纪中国版画名家系列展览之一,展览完整系统地梳理了徐匡先生的创作脉络,展出了先生60余年笔耕不辍的木刻版画、独版画以及素描原稿作品共计150件。第一部分展示了从1959年第一件发表并获奖的套色木刻《待渡》到2008年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71件;第二部分展示了1990年至2018年的独版画创作21件;第三部分展示的是以往徐匡先生个展从未如此大量展出的素描原稿58件,包括1954至195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求学时的素描习作,更包括影响深远的《草地诗篇》《大江之源》《主人》等经典作品的草图,并且大量的素描草图和版画原作对照展出,更是难得一见。这批素描原稿不仅体现了徐匡先生精湛的素描功底,反复修改的画稿也反映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虔诚严谨、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不管是在观澜、都江堰还是成都,每次见到徐匡先生,他总是在创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有生之年,生命不息,将刻画不止”,“对我们国家、对我们的美术事业,我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有这么多艺术上的互相感动,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艺术上追求真、善、美的人越来越多,一定会产生这个时代的精品,一定会产生更多更好的伟大的艺术家。”衷心的祝福徐匡先生吉祥健康,艺术之树常青!中国版画博物馆馆长   李康
岁月留痕—中国版画博物馆谭权书作品展
岁月留痕—中国版画博物馆谭权书作品展
谭权书的艺术格局谭权书先生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也是我的老师。我第一次向老师求教是在1975年,那也是我第一次到北京。谭老师热情接待,给我很多鼓励。后来我发现,无论是刚学画的初学者,还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谭老师都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姿态随和,话语中又透着一股热忱。尤其是面对前来请益的学生,谭老师更是侃侃而谈,谈艺术、谈社会、谈人生。话题可能从一件作品开始,随后进入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再往后就是海阔天空,无所不包。温文有礼,雍容大度,待人绝无偏见,谭老师的人品性情无可挑剔。更重要的是,他的谈话富于启发和思考,目光总能透过作品,看到艺术之外。视野开阔,作品就有时代感。谭老师做木刻,作品多,最有气魄的还要数内蒙古草原那一批。他对内蒙古草原情有独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都在画,内容和风格不断变化力度和气魄一直在。草原的浩瀚、骏马的雄健,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得都恰如其分。这与他擅于提炼,眼光不局限于事物表象有关。画草原题材容易遇到一个问题,习作和创作常常会混淆。在谭老师这里,习作和创作区分得特别清楚,他能把草原里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提升到创作的层面上,让人耳目一新。后来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画家,可能多少都受谭老师一些影响。也许艺术家们在面对内蒙古草原和牧民生活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会去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实现不同的精神诉求,但是谭老师的作品已经在他们出发的地方竖立一个标尺。他在生活里提取出艺术,只要生活还在那里,他的艺术就有价值。最能体现谭老师影响力的,还是那本《木刻教程新编》。这本教程从学理上梳理木刻版画,对刀以及木刻的形式语言做深入分析。1983年出第1版,在当时意义重大。到20世纪80年代,各美术学院版画系还以木刻为主,丝网、石版进入教学都是后来的事情。包括我在内,当时所有学木刻的人都要看谭老师这本书。现代木刻版画在中国已近百年,《木刻教程新编》至今还是一本出色的木刻教材。对艺术家来说,有体验、有想法、有技术,那就可以做出作品。但是要写一本好教材,那就还要对艺术的历史、媒介、语言有很系统深入而且是非常理性的了解,才有可能做得到。一个在艺术上已经非常成功的艺术家,放下手里的创作去写一本教材,这就需要超出艺术创作之上的眼光和抱负。谭权书不仅富于艺术创造的直觉,他还以一种学术的态度对待艺术。他的胸襟气度,他的宏阔视野,让他从一个更大的格局来面对艺术问题,于艺术之外反观艺术本身。我愿意说,在美术教育领域里,谭权书是一位少有的学者型艺术家。——苏新平
璀璨星空—董小庄外国藏书票名家作品收藏捐赠展
璀璨星空—董小庄外国藏书票名家作品收藏捐赠展
中国版画博物馆坚持学术引领和国际化的运营理念,注重版画典藏研究和展览的艺术性、学术性和国际性,中国版画博物馆从当代全球版画的宏观收藏和系统研究入手,致力于当代国际版画发展脉络的学术梳理,将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版画艺术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从世界艺术史的角度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版画作品进行收藏并举办展览。自建馆以来,中国版画博物馆所收藏的外国版画作品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的个性语言,这些作品在博物馆汇聚,体现出不同文明背景下艺术观念和技艺的交汇、碰撞和融合。中国版画博物馆的典藏研究和学术展览一直以来得到了中外艺术家的大力支持,由我国版画家、收藏家董小庄先生所捐赠的144件十二星座外国藏书票名家作品,丰富了我馆的外国版画,这些藏书票由12位外国著名版画艺术家以他们灵性智慧为十二星座创作的兆示着神性的版画,纯粹而卓越的版画技艺及其所展现的星座图腾,蕴含着西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作为一种精致的艺术品,有着实用和欣赏价值。古代占星学家认为世界是由火、土、风、水四大元素构成的,十二星座按其元素可以分为四象星座。以这个理论为线索,本次展览分为四个版块:炽烈的燃烧(火象星座:白羊座、狮子座、射手座)、不变的轮回(土象星座:摩羯座、金牛座、处女座)、无心的漂泊(风象星座 :天秤座、水瓶座、双子座)、流动的漩涡(水象星座:巨蟹座、天蝎座、双鱼座)。版画家们对星座的艺术刻画具有一种超然的精神力量,是在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集中体现。人类借由真善美这三座天梯,不断向神性靠近,而天梯上的引路者就是那群站在科学、人文、艺术前线的、有着极强信念感和使命感的、无私奉献着自己精神财富和能量的人们,他们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璀璨星空。中国版画博物馆以“璀璨星空”为主题举办展览,感谢董小庄先生无私奉献和慷慨捐赠,感谢艺术家们的才华和贡献。这些版画家也都很喜欢中国文化,希望展览让人们欣赏十二星座藏书票,感受西方人文精神和艺术之美的同时,加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比照和深入交流。
五洲花语——当代国际小版画作品邀请展
五洲花语——当代国际小版画作品邀请展
版画自古以来,是记录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一种艺术语言,承担着文化艺术的传播、审美、科普、以及教育和娱乐功能。在全球一体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人民更加需要理解和沟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心相通则在于文化的深入交流。今天的小版画因其复数性、以及交流和展示的便捷性,在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加强我们对国际小版画艺术的研究,中国版画博物馆特举办“五洲花语——当代国际小版画作品邀请展”,展览共展出20个国家40位艺术家的116件小版画佳作。由于这些艺术家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小版画题材丰富、风格迥异、个性鲜明。又因为版画的国际交流和当代版画家开放包容的学习精神,过去各地小版画那种强烈的地域性不再那么显而易见,而国际性和当代关怀逐渐凸显。此次策展我们也顺应这种趋向,不强调艺术的地域特性,而是把五洲的当代小版画视为一个整体,将参展艺术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小版画为职业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题材主要来自神话传说、宗教故事和历史典故等,且大多专注于版画的技术,在某一两个版种内技艺精湛,以写实加浪漫的手法体现出传统版画家的匠人精神。另一类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作品并非小版画,但他们的小版画也很出色,他们的创作不乏抽象作品,通常题材广泛,力求当代观念的表达,注重创作的艺术性、前卫性和学术性。前者由于对小版画技艺的专注和兴趣,通常以版画为生,而且各种类别的小版画艺术家依靠网络集结成群,比如美柔汀群、木口木刻群,他们交流各自的作品,分享技艺、在属于自己的圈子享有盛名,高手之间惺惺相惜,自得其乐。后者更倾向于融入当代,甚至超越绘画的范畴去进行跨界融合,寻找具有当代精神的艺术和文化慰藉。这两类艺术家虽然作品题材、观念和艺术追求上有着鲜明的对比。从技术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讲,前者维护传统版画的嫡传,后者在深得传统版画技艺精髓的基础上拓展着版画的疆域,可以说两者都是当代创作版画领域缺一不可的耕耘者,他们并肩同行,刻画和传播着人类的文明,对当代国际文化的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此次展览让五大洲远隔重洋的人们在艺术的共鸣中拥有心灵的对话。如果你细看,你就能捕捉到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心灵花语。就像从一片落叶,感受到秋天的来临,我们也可以从来自地球另一端的一朵小花,感受他们心中的春天。
深层对话—中欧与东欧版画作品展
深层对话—中欧与东欧版画作品展
来自中/东欧顶尖版画流派的标志性作品将在中国版画博物馆的艺术殿堂精彩呈现,并透过作品本身向观者展现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这些具有磁石般吸引力且富有创造光芒的共鸣复调,清晰地勾勒出了个体的审美世界观,并以有机和谐的方式呈现出来。一个人从造物到造物主的原始追求在这个统一的领域中得以以最纯粹的形式体现。欧洲版画大师们踏进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而这精神世界与传统仍保有紧密的联系。其所呈现的生命力一方面来自上千年的文化积累,另一方面也来自对其他地理区域的艺术成就的深刻解读能力。东方的文化底蕴及哲学思想与20世纪西方艺术家所带来的特殊艺术吸引力遥相呼应,并在整个展览作品形式中得到了共鸣。当前对版画交流的倡议是过去几十年间,基于中国积极文化战略而展开的密切交流上所写下的重要一笔。此次展览展出了包括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等国版画领域最杰出代表的作品,这些作品在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的欧洲版画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通过与作品的互动交流,艺术观者从中感受到版画所存在的显著有形性,而同时其发展轨迹又打破了物质与非物质、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界限。从以图像-符号为主导的造型合成作品的精简主义到蕴含多层语义代码的错综复杂的结构化具象,其艺术探索的范围丰富且多元。艺术观点的间接表达与创作者通过丰富的造型技术所展现的有形的独特性相互呼应。在当代版画中,黑白色的经典冲突以鲜明的色彩跳动来缓和,这种与对应色彩的共生为版画作品带来了鲜活生动的效果。从哲学角度看,这种三位一体的表达将我们带入了作品存在的二元性中。在版画作品的互动上,因其作为一种艺术放射能,创作过程的特殊性这一先决条件决定了它的特殊影响力。我们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每一件流通的版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在艺术表达上的“多重独特性”。版画的核心作用是致力于反对“精确自发性”,无论是以哲学的存在还是以具体形式的存在而言,它对时间范畴都有着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的解读。视觉的冲击、思考的瞬间、创作的姿态和情感,均通过版画的多重印刷使得其表达的明确性和感官的冲击力倍增。本次展览并未追求艺术覆盖的全面性,而是试图尽可能呈现过去五十年间这一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并阐述其丰富多元的观点。来自科索沃和亚美尼亚的个体创作者的加入为整体概念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带来了积极的艺术交流,成为所考察地理区域艺术动态过程的其中一员。艺术家赋予作品以生命,造型艺术的外观虽然具有当代性,但在绝对维度上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时空限制。创作者们在造型排列的精准把握和艺术对话的提升上,表现十分突出。背后隐藏着层层未知的有形事物与达到可理解程度的无形事物之间的对立冲突,是这一版画系列表达的重要因素。从绝对意义上说,艺术作品不再等同于创作者,而是超越了创作者的自主存在。其所带来的强烈共鸣触发了高出人类知识局限最高水平的感知。观者体会到了一种超越感官的新现实,而感官感知遮蔽了超越表面界限的真实性。当感官感知所设定的参考点消失时,现实可靠的感知导航将成为可能。这些版画作品,在穿越内在洞见的层层迷雾后,成为一种具有普世精神价值的物质载体。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其富有流光溢彩的艺术个性中的美妙复调,呼应了艺术的最高维度,而时间和空间、此地及彼地、抽象与具体的疆界早已不复存在。策展人/艾丽莎·特泽娃博士保加利亚国立美术馆 艺术评论家、史学家
异枝同根—美国-俄罗斯当代版画作品展
异枝同根—美国-俄罗斯当代版画作品展
此次的“异枝同根:美国-俄罗斯当代版画作品展”同时展出了来自两个截然不同国家的版画作品,这种展览模式在中国并不多见。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个人与其艺术传承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探讨了艺术家群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此次展览的两位策展人分别来自美国和俄罗斯,在展览的策划中,两位策展人共同挑选了一批在技法上和观念上都各有侧重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在某个侧面展示了我们所属版画群体的特性和活力。几个世纪以来,版画在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俄罗斯,凹版画出现于彼得大帝时期,并与欧洲版画同步发展。自19世纪,使用铜版技法印制的书籍插画广为流传,而这一重要的技法也一直传承至今。到苏联时期,“艺术家之家”成立了。这个组织将来自联盟内各个国家的包括版画家在内的各类艺术家汇聚在一起,并且鼓励艺术家们共享创作技巧和想法。近几十年来,全球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密切。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艺术家之家”塞内兹分部(位于莫斯科郊外)与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我曾在该大学担任教授)之间发起了一次特殊的版画交流活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共有9位俄罗斯艺术家前往美国的新泽西州交流,9位美国艺术家前往俄罗斯的“艺术家之家”塞内兹分部学习。艺术家们通过体验对方的文化,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建立了深厚友谊,也交流了版画知识,而这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后来也在两国得到了大力地支持与发展。在美国,版画主要是沿着商业路线发展的,如杂志插图和工业印刷行业。19世纪以来,木版、凹版和平版技法开始逐渐成为艺术的焦点。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振兴经济,公共事业振兴署(WPA)在1935年得以成立。随着该机构的成立,印刷行业为艺术家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谋生手段,美国版画由此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跃成为创造力的大熔炉,无数的艺术家开始在石版和凹版技法方面进行试验,随后转向丝网版。许多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家来到美国,为美国的版画创作带来了崭新的视角,丰富了美国的艺术对话与交流,提高了艺术家对版画制作的兴趣,同时也开创了艺术家与版画技师跨界合作的新局面。版画系在艺术院校中茁壮成长,版画创作者也能在私人版画工作室获得工作的机会,这些原因使得版画在美俄两国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事实证明,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对艺术的了解层面,这些版画之间的交流能够使我们既能以版画创作者的身份、也能以个人身份团结起来。俄罗斯与美国都有着悠久且多元的社会文化,这给当今的版画艺术实践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表达。本次展览挑选了类型不同、尺寸各异、技法不一的版画作品(包括大型的木版画),展示了从具象到抽象,以及对周遭世界描绘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展览中除了部分版画作品采用了包括数字技术在内的新技术,许多作品显示出对发展了几百年的传统技法的传承。石版画起源于1878年,至今仍在石灰石上进行创作;照相制版发展于19世纪50年代,至今仍在铜版上印制。艺术家们利用不断发展的工业技术来满足他们对创作的需求。艺术是国与国之间的桥梁和粘合剂,没有艺术,这种关系就不完整了。此次展览的主题是“异枝同根”,借以代表我们作为不同地域的同类艺术家所感受到的亲密感。无论地理或政治差异如何,当我们代表版画工作室站在媒体面前,直面自己的创作瓶颈和阻碍时,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面临着同样的挑战——紧张的时间、短缺的材料、阻滞的灵感——而我们每位艺术家都需要通过版画来描绘和表达于我们而言弥足珍贵的东西。于此,艺术家是我们多元文化的代言人。此次展览对于艺术家和艺术观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艺术体验的共享更能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策展人/林·艾伦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
边界之上—伊凡·萨默尔版画作品回顾展
边界之上—伊凡·萨默尔版画作品回顾展
伊凡·萨默尔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版画艺术家,先后毕业于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版画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州库兹敦大学教授。他的艺术作品受其本科时期科学专业背景的影响,这影响表现在创作版画时选用不常见的材料及从数学角度描绘科学样本。他的作品曾在大都会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布鲁克林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等世界多个展馆展出。“在我得知将要展览的作品数量之后,我意识到这为我展示更多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机会,本次展览可作为我版画作品的回顾展。我认为展览要呈现多样性,体现多种题材、媒介及风格,展示作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参展作品的创作年代从1971年至2018年,横跨近50年,从风景、室内装饰、几何、动物、昆虫到自然形态。室内装饰系列和风景系列,是我所有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室内装饰系列,都是源于我大量童年时代的梦。这些梦源自内心对迷失或被孤立的恐惧之感,其中有证据表明人为构造和自然力量间是有着矛盾不一致的。而室内装饰系列和风景系列的画中图像也激发了我的冒险意识,其中包含了探索、挑战和兴奋刺激的元素。在我本科教授哈维·布雷弗曼的建议下,我开始了拼贴版画的创作,后来在耶鲁读研期间,我师从加博尔·彼得迪学习了腐蚀版。在我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在用这些技法创作,有时单用一种,有时将它们组合使用。但我一直强烈感觉自己有责任在创作版画时不要过于重视技法的展示。无论是在刻痕处还是图像处,这些版画都存在着一种美感,不过与此同时,大多处又令人感到有些不适。可能这些地方除了美之外,还展露着些许凶兆、粗犷与丑陋,而这种组合却创造出了相比纯粹的美更有趣的审美。”——伊凡·萨默尔
风景的故事—意大利当代风景版画作品展
风景的故事—意大利当代风景版画作品展
在久负盛名的中国版画博物馆举办的此次展览中,一个关于图像的故事正在徐徐展开。这个故事是细腻的、柔和的,但有时也是生动的,它在这一张张画面的流转中孕育而生,向我们讲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个故事由不同的手书写而成,但情节的开展却极其容易,时而带有审美和浪漫的色彩,时而侧重描绘图像以及决定性时刻。33位意大利艺术家围绕着自然和风景的主题,用66件版画作品交流对话,共同撰写了这个故事。在这个展览中,自然环境是被“拍摄”、绘制和解读的对象。有时它以简化的图像、造型几何的形式而存在,有时也以其质变的特征、与人类存在的连续性关系而呈现;它可以化身为神话或梦想,也可以被解读和组合;它是精美细腻的诗歌,也是粗糙直白的编年史;既是由简单观察得来的外部现实,也是关注自我的内心写照。它可能是一个熟悉的、充满回忆的景象,也可能仅仅是新奇的一瞥;它是被遗弃在沉思中的一片宁静,也可能是完全重建的陌生。每幅作品本身都是一个故事,是各种符号和形状的小小组合,也包含了艺术家的感受,以及他与自己珍藏的风景之间的关系。它讲述了塑造自我的那段时光,传达了某种情感、选择和观点,以及每一个个体对自然现实的凝视。2018年,我应邀参加了观澜论坛。意大利当代版画家协会与中国版画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便始于此次访问。之后,我们决定进行合作,并促成了两个展览的举办,即在意大利举办的“文明的守望——中国当代作品版画展”以及在中国举办的“文明的守望——意大利当代版画作品展”。因此,这是我们协会在中国版画博物馆举办的第二次展览,我想借此机会感谢中国版画博物馆为此次展览提供的所有支持,并预祝展览圆满成功。卢西安努·罗塞托意大利当代版画家协会主席
光辉的历程—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版画作品展
光辉的历程—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版画作品展
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精选了展现延安精神的优秀版画作品,隆重举办“光辉的历程——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版画作品展”。这些作品体现了80年来中国艺术家用版画艺术语言传达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一道道刻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1942年5月毛主席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党的文艺方针和文艺思想,科学地解答了“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指路明灯、指引革命文艺发展的光辉旗帜,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而版画则成为践行《讲话》精神最有代表性的画种。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是在鲁迅先生的倡导扶植下,于20世纪30年代初兴起的,木刻青年以刀代笔,使版画成为唤醒国民、传播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在延安时期,版画家们遵循《讲话》精神,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借鉴当地民间美术元素,对新兴木刻欧化的艺术倾向进行民族化改造,成为记录中国人民生活与斗争的历史画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版画进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无论是版种、题材还是表现方法都更加丰富多彩,每个时期的版画家都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满腔热情地以作品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诗篇。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教导,重温《讲话》精神,激励广大版画创作者担负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人民抒情,为时代放歌,创作出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作品,以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相汇—中青年版画家邀请展
相汇—中青年版画家邀请展
无论身居何地,我们还怀念那片故土。二十年前,年轻的心向着太阳,去追希望。年轻的艺术家们,有许多希望,有许多理想。二十年后,再相会,让繁荣检阅,让时光评说。本次画展邀请的艺术家们,个人经历和年龄都不尽相同,黑龙江籍这个背景,是把大家联系到一起的纽带。当版画艺术的藤蔓把当年的这些青年艺术家牵在一起的时候,回顾每一位艺术家创作的故事,会看到他们曾经的青春和当年对未来的憧憬,依然闪烁着缤纷的光彩,他们对生活的感受通过版画的艺术形式在此呈现。他们既是自我的个体,又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在黑龙江生活,在黑龙江创作成长,他们就这样从故乡开始,体验世界,经历成长,最后成熟。然后这些黑龙江籍艺术家离开故土,努力工作,拼搏奋斗,在艺术上锐意进取。因为版画,他们在中国版画博物馆相会,一同相会的还有他们的生活和创作轨迹,只不过每一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故事。大家共享和留恋这样的交汇,但大家依然都有追梦的理想,而且都在担当着那属于自己的责任,期待创造出代表自己内心的作品。因此,当艺术家们的人生轨迹在这次展览中有了交汇和碰撞,大家也会重新开始,去面对新的目标。今天我们在此相聚,在艺术的共鸣中祝福岁月静好。
觅·迹—2019年观澜版画作品展
觅·迹—2019年观澜版画作品展
世界风云变幻,而观澜岁月静好。我们心中的观澜,远方是你,另一个家乡也是你!跨越千山万水,我们的追求融入了客家古村的时光;我们的故事在观澜河的岁月中流淌。我们追寻着时光和岁月的踪迹,艺术之神的张狂个性在这里尽情挥洒。每一位艺术家的耕耘,都让版画村艺术的田野开出新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份遥远的情感,在观澜寻觅它相对应的美。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曾在艺术的花田中伫足,在洒满阳光的工坊前拥有交谈;有人在撕裂的价值观中叩问心灵,或在丰富的多元文化中追寻意义。我们喜欢来自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价值共享,还有跨越鸿沟的真心相拥。冬天的冷风无所事事地吹过,春天,在我们的祝福中悄悄地靠近。我们心中的观澜,远方是你,另一个家乡也是你! 我们心中的观澜,远方是你,另一个家乡也是你!我们的故事在观澜河的岁月中流淌。我们追寻着时光和岁月的踪迹,每一位艺术家的耕耘,都让版画村艺术的田野开出新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份遥远的情感,在观澜寻觅它相对应的美。
赵经寰版画艺术研究展
赵经寰版画艺术研究展
“赵经寰版画艺术研究展”是“齐凤阁捐赠版画系列展”中的第一个版画家个案研究展。赵先生是中国版画艺术大家与著名美学理论家,其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与在形式美学及美学元问题研究中的独到学术见解,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理论著作《视觉形式美学》,将黄金律作为方法论,作为“形式的辩证法”,熟练地运用于各艺术门类的形式分析,特别是对造型艺术中的线、黑白、色彩、构图规律的解码,对于视觉形式美学的学科建设具有开创意义。继《视觉形式美学》之后,又发表了《数律化美学模型和形式美学体系框架》和《DNA元美学—美的起源与本质问题的新发现》等论文,建立起“黄金律美学模型”,并进一步将探索指向DNA,发现了其双螺旋结构之美。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使美学研究中一向模糊不清的美学元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他率先将人们探索美的起源的视线引入到生命遗传分子的微观领域,第一次将生物遗传分子与美学密码契合在一起,对科学观念的美学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当然,赵经寰的独创精神更突出的体现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其旺盛的创造活力、全新的艺术理念与对新材料新技法不断探索的精神,在我国丝网版画与木版画领域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其《壁画风格系列》与《平顶山的中秋》组画已成为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他颇高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型画家的独特品质也体现于近些年的国画与书法创作中,在近千幅国画与几百件书法作品中,他奉行既不依傍前人,亦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在对域外文化资源的汲取与对版画语素的融汇中,使其国画作品具有一种别于国画家画作的新锐创意。赵经寰在60多年的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追求艺、道、人的统一,既注重技艺的锤炼和新技法的发明,又重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艺术规律的寻觅,他力主独创与凸显个性,从而使其艺术作品与学术成果均富有原创的独特品质。也许他的艺术道路与研究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他的成功经验会给我们诸多启迪。
杨越艺术作品展
杨越艺术作品展
杨越幼年学国画,大学专业是油画,但青年时代在山东美术馆的工作经历却改变了他的艺术生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山东美术馆计划建立一个版画工作室,因此委派杨越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他在这所中国美术最高学府广泛接触了各个不同版种和许多艺术大家,对艺术基本观念及其表现手法的理解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此开始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版画家杨越。杨越学习和尝试过几大不同版种,但最终在他几十年艺术历程中唱主角的是铜版画。铜版画并非中国传统,而是欧洲版画的主要类型之一。从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雕刻铜版画(engraving)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技术和艺术方式,涌现出丢勒这样的艺术大家。但直到雅克.卡洛改进腐蚀铜版(etching)的技术和材料后,蚀刻才成为艺术家创作原创版画的首选,克劳德.洛兰和伦勃朗就是最早的代表,而雕刻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美柔汀等技法则从此主要用于复制版画。铜版画传入中国很晚,清代中期宫廷曾用雕刻铜版技术制作战争题材的纪念性作品,上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刷行业中使用铜版为图像制版,直到40年代中期徐悲鸿委派陈晓南赴英国系统学习铜版画,铜版画才作为艺术手段被引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李桦等木刻家看到中国版画发展的不均衡,开始在美术学院中鼓励铜版画的创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三版展”(铜版、石版、丝网版)的定期举办,才真正让铜版画成为美术学院教学和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媒介。因此,80年代中期杨越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时,中国的艺术家铜版画创作才刚刚开始,尚有许多难度和不完善之处。但作为既有悠久传统,又在中国较新的艺术创作手段,这也意味着铜版画有着很多可能。《深秋》(1985)是杨越早期铜版画的代表作,画面的主体是海滩上一艘损毁的木船,木板、绳索、帆布、锚等杂物凌乱堆积其上,显得荒芜而萧索。然而,画面上方一只振翅横飞的鸟打破了沉寂,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两相对照,杨越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奇特而矛盾的感受。多年以后,杨越回看这件作品时,觉得不够成熟,但它从多方面影响并预示了杨越此后的许多作品。一方面,童年生活的胶东海滩在他的艺术中扎下了根,不少作品的场景设置和意境经营都能从这里找到源头,另一方面,动与静、生机与荒凉的矛盾融合也始终跟随他艺术的进展,逐渐展现出一种超现实主义倾向。《静物》(1997)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画面中鱼、海、海螺、绳索、缆桩等都来于他的生活和记忆,但它们却不像早年作品那样各就各位处于一个现实空间中,而是全部漂浮在一个未被定义的模糊空间之中。从技法上来看,杨越的铜版画主要以蚀刻为基础,辅以干刻(dry point),并越来越多地使用飞尘和一系列特殊技法来展现微妙的细节效果。这种综合方式接近戈雅以来现代铜版画的主要潮流。戈雅被视为艺术史上最后一位老大师和第一位现代大师,他在综合前人技法和艺术的基础上,大量使用飞尘,并营造出极具精神力量的画面,在版画家版画和艺术家版画之间达成了高度平衡。杨越的艺术也是如此,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作品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更加一致,心态和手法也更加自由。不仅对作品视觉效果的控制力更强,而且艺术的精神力度也不断增加。一方面,飘动的纸张、抽屉,行走、跳跃的猫,都让人想到他早期作品中掠过画面的鸟,疾行飞奔的马,另一方面,超现实主义的奇异空间进一步演变,成为多视角的重组,有的甚至接近平面。明确的社会时空渐渐在作品中隐退,而无法识别的心理空间则持续在蔓延。鸟、鱼、猫、马、巢、海螺、椅子、绳索等物像越来越符号化,呈现出形式自身的生命,另一些无法明确定义的几何符号、字母、短语、数字、公式等开始铺陈在同一平面空间之中,以并置、拼接等方式共生共融。杨越将自己的创作过程称为意识流,他已经不再通过完整精心构图、放大等方式来创作,而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随时表露于画面之上。考虑到他之前对超现实主义的偏爱,意识流似乎顺理成章。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展现出对画面极强的控制能力,以及通过画面传达精神与情感的畅通无阻。在这些被他称为意识流的画面上,符号们并列在一起,它们有它们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合理性与严谨性并不亚于现实空间中事物间的组织。以方格、黑白对比面积等为基础的画面上,视点依然清晰,符号、物像之间虽没有情节性的关联,但它们并未散乱,相反,它们处在一种更为自觉和自律的视觉秩序中,各就各位,既有稳定的整体结构,又有局部的细节流动,恰似他早期作品中的动静结合。从审美趣味来看,杨越的平面空间、符号组合、结构控制、视觉营造,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艺术特征,而加注其上的文字、数字及其组合,又将作品引向波普艺术。只不过,黑与白的铜版画视觉效果让他的作品显得更加严肃和庄重。从80年代至今,杨越的铜版画传达的氛围和情感一以贯之,无论技法如何变,题材如何变,风格如何变,这一点始终未变,就像冬季胶东海岸的气息。其中既有静,也有动,既有萧索,也有生机,既有禁锢,也有挣脱。绳索,是杨越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符号,有时单独成堆,有时无目的漂浮,有时捆住木桩、鱼,甚至椅子和石头。与此同时,游弋的鱼、奔跑的马、跳跃的猫、飞翔的鸟也大量在杨越的作品出现,伴随这些形象的还有诸如“How to fly?”(如何飞?)、“ I’ll fly”(我要飞)、“I want to fly higher”(我想飞得更高)。这似乎预示着现代人的某种典型感受,挣脱桎梏,实现心灵的自由。杨越的作品在技术与艺术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让我们每一个观众走向人格和人性的完善。
杨锋—版画艺术展
杨锋—版画艺术展
中国版画博物馆坚持学术引领和国际化的办展理念,注重版画展览活动高品质的艺术性和学术性,从当代版画家个案研究入手,致力于版画发展脉络的学术梳理,将中外中青年版画代表艺术家的展览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从艺术史的角度挑选重要版画艺术家举办展览。中国版画博物馆所邀约的艺术家,不仅有鲜明的个性语言、清晰的创作脉络,在长年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上具有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是某一版画领域的代表艺术家或重要版画群体的领军人物,能在中外版画界具有较强影响力。杨锋先生就是这样的艺术家。杨锋先生是当代版画艺术的实践者,也是中国“学院版画”的代表人物,但他并不以学院为界,局限于在学术的高台上选择综合材料作为个人艺术观念的表达方式。而是基于形式语言的多样性和个人主观意识的呈现,创作大量具有史学意味和当代关怀的综合版画作品。在艺术实践精神的驱动下,这些作品表现语言被艺术家的个性放大,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同时让人领略深刻的艺术实践精神和哲学思辨性。实际上,杨锋先生的作品并不拘泥于某种视觉样式或符号,也不囿于某个版种,在对经验、观念和材料综合运用的综合版画之外,杨锋先生也在石版、木版等传统版画媒介上呈现出具有当代精神的符号化视觉样态,体现他作为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跳跃和对事物取舍判断之中的思辨性态度。此次展览是一个开始,更多关于杨锋先生的个案研究和艺术分享将在中国版画博物馆的学术交流平台上呈现给大众。同时也衷心感谢杨锋先生对观澜版画基地和中国版画博物馆的支持与信任。
自我的呈现—中国版画博物馆经典版画作品展
自我的呈现—中国版画博物馆经典版画作品展
自文艺复兴以来,版画作为一种重要媒介总是在促进着西方文化艺术走向繁荣,同时也在不断实现自我技艺的革新和深化,形成今天西方版画的局面。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浮世绘版画就大量流入欧洲并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版画再次走向世界并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使得战后缺乏自信的日本社会为之一振并重拾日本文化的自豪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家们在85新潮后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并以开放的姿态,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同时接受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冲击,继而在跨文化的艺术领域展现出绝对自我的存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投身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国际文化交流常态化。国际艺术家的展览和相关项目在中国也变得寻常可见,中国受众不出国门就可以欣赏到国际艺术大师的作品和展览。在国际交流常态化和普及化的背景下,版画的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中国版画爱好者的收藏目标和范围也逐渐开始国际化,同时,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我们尝试了解国际版画曾经的辉煌,积极参与国际当代版画最前沿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现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全球化发展遭遇严峻挑战,本次中国版画博物馆经典版画作品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酝酿和筹备的。展览精选了8个国家34位艺术家41幅版画作品,涉及到的欧洲著名版画家主要有丢勒、戈雅、毕加索、米罗、夏加尔等。展览涉及到的日本艺术家除了三位日本浮世绘版画家,还有日本版画名家斋藤清、池田满寿夫、加山又造、横尾忠則等。中国艺术家主要分为三类,被称为当代艺术家的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方力钧、曾梵志和徐冰;还有作为中国版画界中流砥柱的代表人物广军、晁楣、姜陆、王兵等,另外还有脱颖而出的中国青年版画家张辉、李军等。此次展览精心挑选的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仅拥有高超的版画技艺,还均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们凭借自由的意志,大胆地彰显自我,风格迥异的作品呈现的是艺术家们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意,他们就像迎着朝阳起飞的荆棘鸟,创作版画成为有着极强自我生命意志的冲动。本次展览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参展的每一件作品都以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被精心展示出来,展览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每一位艺术家独一无二的特点,在展览现场,透过每一幅作品的印痕、艺术家的亲笔签名、限量编号和手工纸张等信息,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并研究大师们的创作之源和语言演变,我们解读艺术家的才情、理解他们的世界、发现收藏的乐趣和真谛。中国版画博物馆致力于典藏研究的学术性和国际性,对当代国际版画作品的收藏和学术梳理也是本馆的重要任务和特色。这次由中国版画博物馆主办的“自我的呈现——中国版画博物馆经典版画作品展”,呈现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从西方到东方、从古代到当代的500年中属于版画艺术的璀璨星空。展览本着当代中国在高度文化自信主导下的开放包容的精神,在展示各国艺术名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个性风格的同时,正视他者在版画艺术上的成就和对国际文化的深远影响,以更为广阔的国际文化视野和兼容并蓄的胸怀,品鉴国际版画艺术的精神高度和发展轨迹,通过艺术历史的长河,欣赏不同时期国际版画的佳作,同时关照和品鉴我国当代版画艺术及其发展生态,继而让中国版画在艺术的维度上确定自己的航道并继续开拓前行。
他山之石—2020国际版画名家作品展
他山之石—2020国际版画名家作品展
世界文化的多元生态和多样性,为当代中国版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参照。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中国版画博物馆特邀30个国家65位版画名家的130件作品,在中国版画博物馆重新开馆之际举办“他山之石——2020国际版画名家作品展”,旨在引入国际版画的“他山之石”以资借鉴、研习,促进技艺、观念上的碰撞、交融。同时,也给在疫情影响下的国际社会发出来自中国的消息和各国艺术家的祝福。他山之石——2020国际版画名家作品展以其包容性和高品位让国际版画界持续聚焦观澜。根据展览主题的学术导向,主要向三类艺术家发出邀请:一、外国当代著名的版画家、版画流派领军人物和版画机构的代表艺术家。二、历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的国际评委。三、曾获得过国际重要版画展览大奖的外国艺术家。作为中国版画博物馆国际交流重要的学术展览,“他山之石”展览不仅邀请了众多外国版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也邀请了在国际专业版画展览中屡次入选和屡获大奖的青年艺术家。受邀的各国版画名家直接提交参展作品,让各国当代版画大家的风采和技艺传承得以在此呈现,也让实验性、前卫性的表达均可得到充分的展示,确保了此次展览的包容性和学术品位。另外,在不同的规则和学术导向下,与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在国际艺术家分流上形成互补,使新生力量和新的艺术形式在票选决定命运的双年展中有更多的机会登上舞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他山之石——2020国际版画名家作品展”在中国版画博物馆的主办,是我们以版画为媒去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的具体举措。在世界疫情仍在蔓延的今天,各国版画佳作在中国版画博物馆集中展示尤显难能可贵,在美的呈现和交流的背后,荟聚了各国版画艺术家对世界的祝福,各国艺术家也因感受到来自中国的信心和美好祝愿而备受鼓舞。
藏珍· 从古典到当代——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西方版画精品展
藏珍· 从古典到当代——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西方版画精品展
西方版画起源于中世纪,在中国的造纸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后,西方版画才得以萌芽和发展。西方版画与绘画艺术自始至终密不可分,在超过50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师如云、名家辈出,是西方美术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美术史就是从宗教、哲学的理性中一步步回归人性,回到人的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过程。西方版画也是从最初的圣经题材满足宗教需要,到伴随文艺复兴以及工业革命,再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引导下,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时期,在不断变革的艺术发展中,版画艺术也相继革新。20世纪美术运动的蓬勃开展,推翻了传统艺术的观念和思维形式,出现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版画也很快投入到这场生龙活虎的艺术运动中,融入新技法、新观念的版画作品不断涌现。在时间的长河中,版与画不断互动,技与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方版画丰富多姿的形态。此次展出的50件馆藏作品,从时间上贯穿西方版画500多年的历史,空间上跨越整个欧美大陆,展示了从古典主义的理性、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到当代艺术的自由观念,体现了西方版画由完全客观理性的记录到完全主观情感的抒发的转变,艺术家获得了强调精神构建的自由。在庚子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在丢勒、戈雅、安迪·沃霍尔等大师作品的引领下,充分感受西方版画的时代轨迹、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共享版画艺术的盛宴!
传承与延展—2022黑龙江省版画院版画作品巡展
传承与延展—2022黑龙江省版画院版画作品巡展
黑龙江有版画大省之誉,自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北大荒版画崛起,至今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版画家,更成就了蜚声中外的北大荒版画学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除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之外,遍布黑龙江省各地的版画创作群体异军突起,以一种别样的形态再一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黑龙江版画进入多向发展阶段,反映北方农村乡土生活、反映工业社会发展变迁、反映艺术审美当代思考的优秀作品均有出现,且在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国际版画展等大型展览和赛事中屡获奖项。审美取向的多元也带来了观念的转变,2000年前后,黑龙江版画界便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北大荒版画”这一概念对于当代黑龙江版画发展的局限,开始思考应该怎样继承北大荒版画的优秀传统并从过去的成就中脱颖出来?应该如何塑造新时代的黑龙江精神?应该以什么样的整体风貌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黑龙江省版画院成立于1987年,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在建设黑龙江本土艺术品牌、繁荣版画艺术创作、组织版画教育培训、开展版画学术交流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秉承传统继承与开放延展的理念,一方面坚持不懈地发现和培育版画人才,特别是青年后备人才,一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釆风活动,组织研讨和创作。同时更注重组织、引导和培养有条件的版画群体,坚持发挥群体的创作力量,这也是黑龙江版画几十年来始终保持创作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国际范围内在空间上延绵甚广、在时间上持续最长的一个版画创作流派的原因之一。今天,黑龙江版画已被公认为黑龙江著名文化品牌与艺术财富,成为黑龙江本土艺术繁荣发展的显著标志,以其特有的创作道路、语言体系、画家集群、经典作品、理论建树和美学价值,为中国当代创作版画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语言范式和审美参照。六十年光阴逝去,当年挺近“北大荒”、“工业学大庆”的万丈豪情似乎已经渐去渐远,然而“扎根黑土地,从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紧扣社会发展时代脉搏,立足当下,反映生活”的黑龙江版画精神并没有出现断层,黑龙江版画正在形成一股充满生机的力量,以一种乘风破浪的气势,总结宝贵经验,沿着前辈指引的前进方向,在深入生活、反映生活、以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生活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今年是黑龙江省版画院建院三十五周年,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关怀支持下,黑龙江省版画院有幸成为了全国范围内行政级别最高的一个专业版画机构,同时与新成立的黑龙江(国际)版画博物馆合属办公。本次全国巡展是省版画院在职六位创作员版画创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得到了中国观澜版画博物馆、福建省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常熟美术馆、大连中山美术馆等专业机构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为此展给予了支持和付出了辛劳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黑龙江(国际)版画博物馆黑龙江省版画院2022年4月
魏谦版画艺术研究展
魏谦版画艺术研究展
“魏谦版画艺术研究展”是“齐凤阁捐赠版画系列展览”中的一个版画家个案研究展。作为一位版画艺术家,魏谦教授对木版、铜版、平版、网版、摄影版画等的创作和技法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代表作木版画《科研小组》《红灯照天山》,研究生毕业创作《孙中山木刻组画》,网版《驯马师的早晨》,平版《白桦林》《吐鲁番葡萄节》、摄影版画《大玮教授的座右铭》等都受到好评。作为我国铜版画领域杰出的、高产的画家,他在铜版画创作与人才培养方面都成绩斐然。至今创作的307幅版画中铜版画二百余幅,大致体现出两种艺术取向,一种是《胡杨林》《集市小憩》等西部风情系列,体现出画家在新疆工作15年深厚的生活底蕴与几经严格训练扎实的造型基础。另一种则以理性追求见著,《永恒》《根源的洞察》《人与大地》《银河系裂变》《亚西亚之光》《移动的中国古代文字》几套组画,是一个精神理性与视觉张力交融的艺术结体,它以超越一般感性经验的视觉语汇强化作品的超常氛围,以自然、宇宙及宗教理性转述画家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思考。既具有较强的现代意味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精神与视觉惯性的眷恋。在中国铜版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作为60年代起步的版画家,他的艺术历程正好切入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从单一写实到多元并举这两大过程,其作品的表述方式,以至表现的主题都体现了这种演变。80年代中期,他的成名作《引力—山川与江河》,用写实手法表达超现实的时空理念,不仅成为1985年美术界观念更新浪潮中的一幅力作,而且也使他与自己对中国西部民族风情的描绘画出一条分界线。此后其作品在摆脱风情描绘的同时,将西北风物的具象刻画转化为富有象征意味和理性思考的时空表达,在《海滩上的敦煌塔》《敦煌石窟的圣光》《升起的千佛手》《风化的古城》及《银河系裂变》等作品中,作者用精微、细腻、坚实的铜版写实语言营造浓郁的宗教理性情境,去寻求那些残垣断壁所阐释出的民族文化精神。在90年代中期以后,甚至完全抛弃了他最熟悉的那种典型的西北风物形象,用现成品转印来拓展版画本体语言的空间。《超越时空的对话》《移动的中国古代文字》等作品,以其独创的古代书版和当代电路板现成品作为视觉形象材料,试图在古代信息媒介和现代信息传播的物性对比中,建立一种文化对话的通道。如果说《引力—山川与江河》《移动的中国古代文字》在置换形象本原意义的同时,又赋予了形象新的内蕴,那么,前者是对生命的拷问,后者则是对文化的探寻,这两者都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它源于这一代画家特有的生活和文化经历,以及在新时期特定的转型中,一位思考型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自196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奔赴新疆开始版画创作,魏谦教授至今已有60年的创作历程。为了全面立体地了解他的艺术创作,本展览除精选他各时期的铜版画代表作外,还展出了他部分早年的木版画与近年的平版画、丝网版画、摄影版腐蚀铜版画及素描与手稿,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代名家全面的艺术修养和出众的创作才华。愿这一展览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领悟到其中丰厚的精神意蕴和独特的视觉经验。学术主持:齐凤阁2023年2月16日
芳草碧色-李康作品展
芳草碧色-李康作品展
李康1975年生于黑龙江省,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 艺委会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版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担任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版画展、国际版画展评委。     个   展2013 静•地——李康版画作品展 深圳2015 李康版画作品展 美国纽约2015 李康、莱斯丽——版画作品•双个展 美国匹兹堡2016 低空飞翔•李康纸上作品展 深圳2017 自然而然•李康版画展 日本东京2019 暖月光——李康作品展 深圳      获   奖2021年 第七届全国画院作品展优秀作品 2018年 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2016年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铜奖 2014年 第六届广东省版画展金奖 2013年 2013时代印记——金陵百家版画展金奖 2011年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 2011年 第十九届全国版画作品展优秀作品、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 2004年 第十一届台湾国际版画及素描双年展优秀奖 2002年 第十六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奖 2000年 第十五届全国版画作品展铜奖收   藏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珠海古元美术馆、韩国釜山美术馆、英国木版基金会、台北市立美术馆、意大利克雷默安市政厅、贵阳美术馆、四川神州版画博物馆、深圳画院、青岛美术馆、广东美林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新疆当代艺术馆、莞城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广东画院、上海美术馆、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
新兴版画·薪火相传——梅州现当代版画作品展
新兴版画·薪火相传——梅州现当代版画作品展
今年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92周年。新兴版画从诞生之日起,就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和建设年代,版画家以刀笔为利器,在宣传思想战线上为革命胜利和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梅州是文化之乡,历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这里走出了宋湘、黄遵宪、林风眠、李金发等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文艺发展进程中有重要影响的文艺名家。20世纪30年代初,由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中诞生了一大批先驱人物,其中在鲁迅先生开办的木刻讲习会里,首批13名学员中有5位是梅州兴宁人;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清桢、温涛、陈铁耕、陈卓坤、钟步卿、张慧、黄山定、白危、罗映球、张望、荒烟、吴忠翰、陈耀寰、王立等都是梅州人,他们刀耕笔耘、前赴后继,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及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由此奠定了梅州在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梅州兴宁市被誉为“南方版画之乡”。新时代梅州版画事业长盛不衰、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梅州版画家们继承发扬新兴版画运动精神,创作出了一大批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梅州的版画作品每年有数十幅作品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并多次在北京、广州、东莞、珠海、澳门等地展出,为业界所关注。2021年12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全国版画展”在梅州兴宁举行,又一次在梅州掀起了发展版画事业的热潮。值此中国新兴版画运动92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今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苏区精神、传承客家文化,推动新时代版画事业繁荣发展,我们策划了“纪念中国新兴版画运动92周年 新兴版画 薪火相传——梅州现当代版画作品深穗肇梅四地巡展”。在筹备过程中,得到了省和四地有关部门、商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展览活动得以顺利落地,下半年先后在深圳、肇庆、广州、梅州举办巡回展览。此次展览共展出梅州现当代版画家作品122幅、相关史料50件,基本能够展现梅州版画的厚重历史,反映梅州现当代版画发展的整体面貌。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展览的举办,引导社会更好地认识和宣传新兴版画运动的历史,更加关心和关注梅州版画发展;更期待以此为新的起点,梅州版画家们与全国全省版画同仁一道,守正创新,勠力前行,进一步将新兴版画运动精神发扬光大,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下版画发展的新篇章!
徽风皖韵—戴斌新徽派版画作品展
徽风皖韵—戴斌新徽派版画作品展
2017年暑假,新安版画研究院组建初期,我与担任该院顾问的新徽派版画名家戴斌先生相处了很长时间,彼此在多方面都有了较深的了解。戴斌先生于1948 年出生在皖南,从上世纪70 年代毕业于安徽马鞍山师院美术专业后,得到过新徽派版画两位著名人物赖少其先生和朱曙征先生以及南京艺术学院两位教授张仲则先生与王纲先生的认真指点。半个世纪以来,他的版画创作和展览、捐赠活动不断,受到了各地专家和观众的不少好评,一些版画作品还获得了国内展览的奖项,至今已有两百余幅版画作品被海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戴斌先生版画艺术风格有明显的新徽派版画的特色:创意取材本土、构图大密大疏且兼有当代艺术的构成因素、厚重又微妙的色彩汲取了古徽州民间木刻年画的养料、以阳刻线条为主的刀法十分茂朴。在他的版画作品之中,蕴含着自己对家乡人文和自然风貌、对生活经历的唯美感受。在他的版画作品背后,他不怕艰苦(当年他曾和我在没有空调的大版画工作室里度过了一个火热的夏天,他夫人心疼地以每天下午送西瓜的方式来为他解暑)。他不怕病痛的长期折磨并每天坚持锻炼。他在迷恋版画的技法的同时,还有自己个性化的技法——每次刻完版画的主版之后,都会先将其“闷”一段时间不看,然后仔细端详并微调完再进入印制环节。观者从我上述的内容能体会到:戴斌先生这次能有六十幅作品在中国版画博物馆(深圳)举办作品展,是有多年生活和业绩之厚实积累的。我相信戴斌先生今后还会继续为他钟爱的版画而创作,请大家通过这次展览对戴斌先生有所了解之后,再不停地期待他的新徽派版画佳作来丰富中国版画的宝库。辜居一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教授新安版画研究院院长浙江老教授协会副会长2023年9月7日
在线看展
———
观澜版画
GUAN LAN PRINTS
微信公众号
联系邮箱:glbhjd@szlhq.gov.cn            
联系电话:0755-32960866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牛湖大水田裕新路125号、169号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