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滋养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产生了诸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美学思想,以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那么,欧洲的文艺复兴则孕育了西方风景画。16世纪初,丢勒在他的美学文章中提出“艺术存在于自然中”,西方画家们就这样不停通过感悟和实践,一步一步探索“美”与大自然的关系,直到17世纪,在荷兰画家的努力下,风景画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画种。18世纪和19世纪,艺术家对风景画有了越来越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英国风景画家透纳认为:“风景画能够传达出全方位的艺术、历史和情感意义”。随着绘画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西方哲学家们也在不断发展源自大自然的艺术美学,主张用艺术之美陶冶情操,展现人性。康德认为,“一个转向那大自然之美,且在艺术判断上品位高雅的人,有着美的灵魂”。梅洛·庞蒂说:“艺术家就是要捕捉人们没有看到就投身其中的景观(spectacle), 并将其传达给人类心中最‘人性’的部分。”如今,随着当代艺术观念深入人心,一些人开始深入挖掘“风景的意义”。美国哲学家约翰·萨利斯从哲学角度对中外风景画进行审视,提出风景画的三种含义:即“大地的、自然的、场所的”。认为风景的含义就是“风景的自身显现”等观念,为风景绘画的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次展览很荣幸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展览分为:“自然的回归”、“隐匿的风景”和“风景的共振”三个版块,共展出中外风景版画作品58件。从风景题材的表现,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自然、对自我以及艺术本体的认识和态度。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曾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这些刻画风景的艺术家都是心灵极为丰富、细腻和敏感的人,他们能看到风景的冷暖,听见风景的歌声,他们能捕捉到大自然的精妙光色和独特意义。但他们恰恰选择了具有概括、简约精神的版画,用以少胜多的色彩关系来刻画无限丰富的大千世界。